突出重点 创新求实 为河池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
近年来,河池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,创新人才发展思路,强化人才强市战略,人才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,为河池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。
一、突出抓好四项人才工程,有效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
一是大力实施党政队伍的“阳光选才”工程,有效激励党政人才干事创业。制定出台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县(市、区)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、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实施细则以及17个党政队伍“阳光选才”的制度文件,完善了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的党政人才选拔任用机制。特别是在规范提名方面,构建了系统推荐、上级推荐、平级推荐、下级推荐、二次推荐相结合的“立体推荐”办法,先后推荐了市发改委、市财政局等9个单位的领导干部,扩大了推荐提名的主体范围;推行了差额推荐、差额考察、差额酝酿、差额票决相配套的“多层次差额”选拔制度,切实选准、用好人才。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。2008年拿出99个岗位的处级干部面向全市公开推荐。2010年,在全力配合自治区抓好“双千计划”的同时,大刀阔斧实施了“十个一批”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,公开竞争选拔职位达到400个。几年来,全市共面向社会公开选拔28名处级干部和371名科级领导干部;通过竞争上岗选拔294名科级干部,使一批年纪轻、素质高,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。
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委常委、组织部部长秦斌
二是深入实施经营人才的“招才引智”工程,促进重点产业的壮大发展。结合河池的优势和特点,围绕做大做强有色金属、水电、化工、绿色长寿食品、桑蚕等10大产业,以项目为依托,大力引进急需紧缺的经营管理、专业技术人才。美国艾格菲集团在大化建设年产120万头的生猪养殖项目,目前引进了国内高级管理人才12人、菲律宾技术员10人。2007年以来,还创造性地搭建了“博士看台”。主动联系区内外各行各业的博士,聚焦河池优势特色产业、重点项目、重点研究课题,为河池发展提供智力支撑,累计引进20名博士到河池工作,柔性引进120多名博士为河池市产业发展出谋献策,有力地促进了重点产业的发展。
三是精心实施专技人才的“项目引才”工程,科研力量不断提升。针对河池市科研平台少,技术力量单薄等实际,进一步解放思想,创新方式,加大吸引培养专技人才力度。例如河池堂汉锌铟公司以锡材料深加工项目为依托,从重庆理工大学引进亚洲焊锡材料首席专家杜长华教授,建立了首个民营企业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,引进博士进行项目研究,为公司发展增加了后劲。积极创建了21个自治区级、市级、县级人才小高地,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前来服务和工作,在编和柔性引进的中高级人才共210人,聘请中国工程院何继善、邱冠周等4位院士专家为人才小高地顾问,并与中南大学、江西理工大学签署了《有色金属人才小高地产学研基地合作协议书》。近年来,人才小高地累计完成国家计划科技攻关项目2项,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、二等奖各1项,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,授权发明专利3项,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8项,极大地提升了河池市支柱产业的研发水平。
四是组织实施本土人才“培养激励”工程,激发本土人才原动力。坚持借助外来智力,培养本土人才,鼓励本土人才加强与外地专家的联系,培养一支“永不流失”的人才队伍。组织实施了“十百千”人才工程,率先在人才集中的教育、卫生系统开展评选工作。全市每3年评比表彰一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、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、优秀企业家、技术能手和农村致富能手等,2010年以来,共评选表彰142名各类优秀人才。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,努力营造“四个尊重”的浓厚氛围,增强本土人才的荣誉感、归属感。
二、规划好重点产业人才和区域人才的开发,实现资源开发与人才开发相匹配
河池是桂西资源富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我国有色金属之乡、水电之乡。这些资源优势要转化成发展优势,要转化成产业优势,归根结底要靠人才这个中介、能动因素起作用。为做到人才开发工作与资源开发相匹配,河池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就此专门提出了两个努力方向,一是大力加强重点工业产业人才开发。在全市重点发展的有色金属、化工、水电、桑蚕茧丝绸、绿色食品、制糖、酒业、中药、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、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中,突出抓好企业家队伍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、技能人才队伍和后备人才队伍等四支队伍建设。二是大力加强区域人才开发。实施黔桂走廊经济带人才开发工程,根据金城江、宜州、罗城、环江和南丹的产业布局,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、化工、建材、茧丝绸、特色农产品、特色酒业、物流和旅游等优势产业的需要,加大相关管理专家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。除此之外,还要加强红水河流域经济带人才开发,以红水河长寿绿色品牌为核心,天峨、东兰、巴马、凤山、都安和大化重点培养和引进生态旅游、清洁能源、特色种养、绿色长寿食品和药业等特色产业人才。